历史建筑岌岌可危? “人大+检察”协同监督!
发布时间:2024-11-06 作者:富阳检察 来源:富阳检察 阅读量:1816
【字体:    


【前言】

今年1月,富阳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和富阳区检察院联合印发了《杭州市富阳区人大代表建议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双转化工作机制”),双方通过信息共享、双向互通、双向反馈等机制进一步凝聚人大监督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合力。

【人大代表建议转化为公益诉讼检察建议】

“历史建筑是当地历史记忆的符号和文化发展的链条,见证着社会发展的沧桑变化,保护历史建筑就是保护历史文化载体,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今年2月,一份由富阳区人大转交的关于历史建筑保护的人大代表建议引起了公益诉讼检察官的注意。在随后举办的“双转化工作机制”学习培训会上,这位人大代表向区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提供了历史建筑受损的具体线索。

2024年5月,公益诉讼部门对该处建筑进行了现场调查,发现该建筑墙体开裂、抹灰层脱落,石构件松动,木构件受潮朽烂,屋面漏雨,瓦件破损,多个房间内堆积着杂物、木柴等易燃物,已无法满足安全使用的要求,更不利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公益诉讼部门走访了周边几户村民,当地村民也向检察官反映“这个房子再不保护起来,估计要塌了”。                 

  从历史建筑保护的要求来看,该历史建筑的修缮必要性显而易见,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修缮保护工作的开展呢?

经多方调研发现,原来,该建筑不仅属于历史建筑,也属于不可移动文物,而历史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监管,建筑修缮势必涉及立项、审批等等环节,不同的职能部门立项时间有先后、审批要求和流程不同,同时受到产权变更等因素的影响,各方意见无法平衡,导致修缮工作迟迟无法开展。

 【人大代表建议和检察建议相融相促】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2024年8月,一场针对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行政公益诉讼听证会在区检察院召开。会议邀请了相关职能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民代表、“益心为公”志愿者共同参加。听证会上,承办检察官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历史建筑存在的问题,解读了法律依据,厘清了部门监管职责,各部门就造成现状的原因、保护困境和修缮措施等进行充分的探讨,对同步修缮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达成了一致意见。

听证会后,区检察院向相关职能部门送达了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建议对案涉建筑及时进行保护,在文物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上要注重整体保护、强化联动协同,形成保护合力,统筹推进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

收到检察建议后,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牵头召开了对案涉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商讨会,明确了时间进度和修缮计划。 

目前,该建筑已按要求进行招投标程序并讨论通过了修缮设计方案,预计正式施工后2个月可完成修缮工作。

“我这个建议已经提了多次,一直无法协调好,今年借助双转化机制,能让我这个建议转化为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切实感受了检察与人大协同监督的有力。”参与建议的人大代表说道。

 下一步,区检察院将进一步跟踪检察建议落实情况,聚焦文物保护领域,做实公益诉讼助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好地守护文物和历史建筑。

此次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案件的办理是一次“人大+检察”协同监督的有益实践。区检察院以“人大建议+检察建议”“人大调研+检察调查”等途径优化履职方式,通过打造更具标识度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最大限度释放人大监督与检察监督的协作效能,推动实现社会系统治理与公益保护双重目标。

 

手机版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公众平台

公益诉讼举报

富春检企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