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条》影评(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发布时间:2024-03-01 作者:富阳检察 来源:富阳检察 阅读量:2572
【字体:    


“我的结论是无罪,不予起诉。”检察官韩明在听证会最后的发言将整个电影推向高潮,也让本部电影的主题: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制度在社会再一次掀起讨论热潮

法律错了吗?

中学生韩雨辰对检察官韩明的质问振聋发聩。韩雨辰为了制止校园霸凌而和张科发生冲突,他是做了他内心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做了正确的事却面临着行政拘留或者向施暴者道歉的窘境,这不免会让韩雨辰的内心产生对法律正确性和公平性的质疑。

正当防卫制度由来已久,我国1979年刑法第17条就规定了相关内容,1997年刑法对此进行了沿用。法律作为社会行为规范具有稳定性,而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前进的,因而法律的稳定性和滞后性天然地相伴相生。但是正当防卫制度背后闪烁着天赋自卫权的光辉,也是一般人维护法秩序的重要依据,并不因时代变换而褪色。正如德国刑法学家贝尔纳所说:正不得向不正让步,如果正需要向不正屈服的话,那本身就是一种不法。正当防卫制度应当是悬在犯罪分子头顶的另一把达摩克斯之剑,是增加违法犯罪成本的另一重要砝码,因为它赋予了一般人制止违法犯罪,保护合法利益的权利。因而正当防卫制度在过去、现在、将来都应该并且能够发挥着惩恶扬善的重要作用。

法律没错,那谁有错?

公交车司机张贵生,在制止流氓骚扰女性乘客过程中将流氓打成重伤,检察官韩明客观理性平和地将该过程区分为“见义勇为”“互殴”“故意伤害”三个阶段,他的理性平和是近乎超然物外的视角,是机械理解法律的必然结果。韩明一直在用其他判例来说服自己,社会上无数个“张贵生”都是这么判的,他做的决定也没错。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了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然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是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这样的社会也让郝秀萍宁愿选择自杀,而不愿等待法律对王永强最终的审判。吕玲玲才会说出:压垮她的全是恶势力吗?不是的!是她对法治社会的绝望,对公平的绝望,对我们的绝望。

电影中的受害者涵盖了未成年人、妇女、残疾人等多个社会弱势群体,他们或缺乏判断能力,或缺乏自我防卫能力,比普通人更容易暴露在形形色色的危险面前,如果没有正当防卫制度,又会有多少人在侵害面前选择忍让,在危险面前选择退缩。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正当防卫制度是正对不正的有效武器,制度本身没有错,但我们必须坚守真正的公平正义,决不能辜负人民群众的内心期待。

我们要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他们?

韩雨辰对内心正义的坚持、张贵生女儿对父亲清白的渴望、王永强对郝秀萍母女真挚的爱,点点滴滴汇成巨流不断冲刷着韩明早已蒙尘的心。让韩明开始代入王永强的角色,感受他当时的恐惧和无助,理解他用刀保护自己的无奈和必然,最终如我在诉,对王永强作出不起诉决定。

检察院作为宪法规定的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履行四大检察职能,担负着以检察工作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新时代检察官要办案,更要说理,将法理与情理相统一,将每一个案子当做嫌疑人的人生去对待。唯如此,我们才能建造一个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世界。中国的青年才会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光便发一份热,就像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照亮前行的路

 

手机版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公众平台

公益诉讼举报

富春检企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