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涉罪未成年人教育、挽救的道路上,有这样一群可爱的“老师”,她们不曾走到闪耀的镜头前,但始终坚定地和未检检察官们并肩作战
、默默付出。在这个歌颂师恩的九月,我们也来听听她们的故事。
戴福娟老师,浙江省盲人学校退休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事教育工作将近40年。同时她也是分级干预观护基地——明天青少年社会工作事务所的一名帮教老师,在7年的帮教生涯中,成功将20余名涉罪未成年人从犯罪的“悬崖”边拉回,防止再次陷入违法犯罪的泥淖。
检察官:戴老师,您是什么时候加入未成年人帮教队伍的?
戴福娟:周利香老师是我们的发起人,她在2017年成立了“明天”,周老师看我也是个“热心肠”,就“撺掇”我一起加入。“点亮心灯、温暖心灵、助人自助、共同成长”是我们的工作宗旨,我感到很骄傲的是,这些年我们和检察官们一起,帮助70余名涉罪未成年人重新回归学校和家庭。
检察官:帮教老师们是如何帮助涉罪未成年人走出困局的呢?
戴福娟:事务所成立后,我们在检察机关的指导下,逐步探索建立了依托“社工+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的“1+1+2”帮教模式,同时联合公安机关、妇联组织、村社工作人员等,通过面谈、家访等形式调查未成年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社会关系等,分析评估未成年人涉罪根源,再因人施策制定精准跟踪帮教计划,包括为青少年提供成长指导、行为矫正、文化知识学习、法治教育、心理辅导、劳动技能培训等,还会组织策划一些有益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社会服务活动。
检察官:涉罪未成年人最常遇到的问题有哪些呢?
戴福娟:有很多,比如非理性认知和自我标签化,把一些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评价强加给自己。我曾经帮教过一个叫小盛的孩子,一念之差参与了“拉车门”盗窃。来我这里以后,小盛常常有内疚、负罪心理,担心案件处理对以后的工作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给自己打上了“坏”的标签。
检察官:那么要如何卸下涉罪未成年人的思想包袱呢?
戴福娟:在帮教中,我无数次向小盛灌输只要杜绝再次违法犯罪,今后就可以正常生活工作,来消除他的负罪心理。再从小盛的亲戚朋友入手帮助他搭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最后是要求他制定N个短期小计划,比如几天内读完一本书,帮助他养成合理作息,改掉自由懒散的坏习惯。经过帮教,小盛的自信心明显提高,对自我的管控也有增强,顺利通过了检察机关的考察,现在已经可以重回校园啦!
检察官:那您认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否有很大的关联?
戴福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以说,绝大多数的未成年人犯罪是家庭教育不当引起的。有个叫小宇的孩子就比较典型。小宇成长在一个“专制型”家庭,母亲掌管着家里的“大权”,在打压式教育下,小宇时常感到自己不被尊重,反而和社会上的所谓“朋友们”在一起时才会有存在感和归属感。我和小宇共同回忆生活经历,鼓励他宣泄负面情绪,帮助他学会情绪管理的小技巧。接着我引导他全面客观认识自己,比如他会自己做饭、结交新的朋友等,我都予以了正面的肯定,这能够帮助他更加积极认识自我。最后是改善家庭亲情关系。每一次帮教,我都要求小宇的父母共同参与,而且不留情面地指出了家庭问题症结所在,几次沟通后,小宇的父母也慢慢进行了自我反思,开始重新审视亲子关系。回顾整个帮教过程,我认为这个案例是比较成功的。
检察官:对于您从事的帮教工作和曾经帮扶过的孩子们,您有什么想说的吗?
戴福娟:我非常热爱我的工作,也很佩服检察官的专业、真诚和耐心,我们共同努力在做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情。孩子们虽然犯过错误,但只要改过自新,他们的脚下会延伸出一个载新的未来。我愿做一束微光,照亮他们的人生道路,希望他们最终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小盛、小宇均系化名)